近年来,按照省委推广“1+8”示范试点成果要求,乐山市县两级深入联动、积极作为,一手抓学习借鉴、一手抓创新探索,着力解决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。注重统筹谋划,紧扣区位特点,坚持守正创新,擘画“一县一品”新蓝图,编制“一县一品”施工图,绘就“一县一品”实景图,全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法治建设乐山品牌。多项工作成效被上级简报刊载推广,多篇经验文章被《法治日报》《法治四川》等中央、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。2024年10月,乐山法治建设“一县一品”做法在全省相关会议上做经验交流。
“乐山普法”将会同中央、省、市主流媒体陆续推出系列报道。今天,重点介绍峨眉山市、犍为县、峨边彝族自治县有关做法。
峨眉山市
推出“云上金顶”等依法治旅兴旅主题品牌
推动法治助力“大峨眉”旅游圈建设
推动打造“法治民宿”
创新体制机制
认真执行《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》,完善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45件,健全“景、城、企、协”遗产保护议事制度、景城一体工作协调机制,组建景城一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,通过信息“联通”、监管“联查”、案件“联办”,有效打击“黑社”“黑导”等涉旅乱象,2023年峨眉山景区游客满意度稳定在95%以上。
打造服务品牌
首创“益·峨眉”文旅生态检察官办案制度,持续升级打造综治中心,科学设置政法机关服务点19个,创新“法治漫画”,充分延伸普法解纷服务触角。培育“云上金顶”司法保障体系,提供“云端”调解服务,实现“小事不出景区、大事不出旅程”,相关做法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央书记处书记,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调研肯定。
护航产业发展
打造专业法治智库,把关审查各类文旅产业招商合作协议29件,涉及金额超50亿元,梳理无差别综合窗口事项470项,设置18个“无差别综合窗口”,为39家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审批服务,文旅企业开办实现“日办结”。
犍为县
推出“法治小区”等法治护航幸福家庭主题品牌
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
犍为县开展“送法进小区”活动
主体职责层级闭环
县委依法治县办联合县公安、住建、民政、社区等9家单位组建小区治理联合指导组,构建“镇党委+社区党支部+(小区物业+业委会)”三级联动治理格局,统筹管理治理力量,推动小区依法治理。
法治宣传精准聚焦
组建“50+”夕阳红法律服务队和“95后”青春志愿普法队,靠前提供公共法律服务,汇聚扩大法治“同心圆”。推广“典亮家庭”普法品牌中儒法诵读、法治微心愿等经验做法,将法治课堂搬进小区。
矛盾问题化解前移
成立小区法治巡逻队、法治值班室,定期巡查隐患线索、会商解决问题,形成“有人管、有人办、有人监督”的治理闭环。创新微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线上入驻,设置“法治开放日”,搭建“四方议事平台”,共议共商共决小区治理重大服务事项。
机制体系加快完善
制定业委会组建、运行、改选实施办法和工作规则等制度,促进业委会服务水平、物业服务质量、小区居民满意度“三提升”。
峨边彝族自治县
推出“彝家·法治新寨”等彝族地区法治文化新高地品牌
推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
峨边彝族自治县建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公园
建设重点项目
以创建首批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为契机,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,争取省司法厅50万元经费,县级财政同步配套,共计158万元,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,建成全省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公园。
创新特色品牌
打造茗新村“彝家·法治新寨”示范点,探索“12348”法治乡村工作思路,深化“德古”工作法、亲情工作法、“三议”群众工作法,打造“普法小阿依”品牌,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四川法治蓝皮书并被法治日报刊用。
推进合作共建
在乐山市与凉山州建立法治建设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,峨边县与美姑县签订推进“大小凉山”彝族地区法治一体化协作联动协议,开展多领域交流协作,实现法治建设发展共谋、机制共建、人才共育、资源共享,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